大山里逆行的“候鸟”
来源: 人民铁道网 >发布时间:2024-12-05 作者:佚名
11月18日12时,宁夏大武口地区气温逐步走低,在贺兰山深处,银川供电段平罗供电车间大武口接触网工区刚刚结束一场隧道打冰作业。
今年北方降雨量明显增多,随着气温骤降,结冰速度加快。11月初,为了保障线路运输安全,银川供电段大武口接触网工区全体职工从山下的工区搬迁到白芨沟临时打冰点。
“新家”位于贺兰山中段腹地,海拔1835米,与银川市区距离近150公里,冬季平均气温零下15摄氏度。
顾不上吃饭,工区的接触网工带着工具和干粮利落地进入轨道作业车,为接下来的90分钟“天窗”检修作业做准备。
“我们像候鸟一样,一年要搬两次‘家’。”工长张子祥戴着防寒安全帽,一边整理“三件套”工具包一边说,“11月入冬以来,工区每天基本上出车三次。大家6时出去除冰,17时返回工区;期间还有‘天窗’维修作业;在工区吃过晚饭稍作休息后,22时继续出车除冰,到次日凌晨结束。等到来年4月,我们才会下山回到原来的工区。”
自2009年平汝线电气化改造以来,大武口接触网工区保持着除冰零跳闸、零事故、安全零风险的好成绩。“我们有自己的防护装置。”张子祥拿起一旁摆放整齐带有护目镜的黑色头盔,“这个头盔是为了防止打落的冰凌伤到头部的,只有我们打冰作业人员才有。还有这个工具包,上面有我们自己做的挂钩,取用工具的时候方便很多!”
这时,对讲机里传来车站联络员的声音,接触网工王君逐字核对命令后,向作业组成员传达指令。轨道作业车缓缓开动,穿过一段昏暗的隧道,进入山谷之中的大磴沟至呼鲁斯太作业区间。
防护员和地线操作人员按标准在区间两端接挂地线后,张子祥已在作业平台上“摩拳擦掌”。随着作业平台逐渐上升,距离地面6米的接触网线已经与肩齐平。还是不便发力,张子祥举起身边一块1.5米长、0.5米宽的木板,往平台的栏杆上垂直一搭,扣好安全带,腰身一挺,稳稳地落在木板之上。王君在旁手拿卷尺和水平尺,测量腕臂的偏移数据。站稳、瞄准、敲击,随着浑厚的“当当”声,偏移的平斜腕臂应声归位。
“可以了!”听到指令后,张子祥停止作业。王君盯着卷尺刻度说:“虽然技术上允许30毫米的偏差,但我们大部分情况都会努力让偏差数据趋近于零。”
话音未落,王君和张子祥手拿测量工具下车复测。道砟两侧就是泄洪沟,几乎没有平整的地面,他们像岩羊一样灵活,丝毫不受影响。复测数据达标后,全部作业人员回到轨道作业车中。张子祥摘下安全帽,额头上已满是汗珠。他拿出自己带来的苹果,热情地分给大家。
这样一群铁路供电人,如同大山里逆行的“候鸟”,为了保障铁路运输的畅通有序,寒冬时节向大山深处而去。截至11月底,大武口接触网工区今年累计处理缺陷4788条,已完成集中修46.36公里,计划完成40.44公里,完成率达114.64%。
原文链接:http://www.peoplerail.com/rail/show-1807-54482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