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作业不走样
来源: 人民铁道网 >发布时间:2024-12-05 作者:佚名
11月27日,内蒙古乌兰察布,气温低至零下18摄氏度,比“神州北极”漠河还低了7摄氏度。
5时刚过,集宁工务段福生庄线路一工区便热闹了起来。食堂师傅把冒着热气的包子和奶茶端上餐桌,职工们围坐在一起,很快就吃完了早餐。
“每日一题:‘六防’卡控措施具体内容是什么?驻站联络员胡瑞鹏回答。”
“防侵限、防联电、防超范围作业、防人身伤害、防人员挡停、防工机具遗留。回答完毕。”
不到6时,职工们已在楼前整整齐齐站成一排,工长荀东杰在班前点名会上例行提问,这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随后,大家赶往唐包铁路781公里840米处进行“天窗”作业。
山区养路难,在福生庄养路更难。这里地处阴山山脉深处的卧佛山下,山势起伏,道路蜿蜒。工区管辖的24公里线路是唐包铁路的“虎口”要隘,每天有270多趟货物列车通过。线路崎岖,过车量大,加上冬季天气寒冷,让线路养护难度和安全压力成倍增加。
两天前,一场降雪突如其来。气温骤降,地上的雪冻得又干又硬,脚踩上去嘎吱作响。一阵“白毛风”吹过,浑身上下立刻感到透心凉。
“天冷又下雪,大家上下道务必注意安全。”作业开始前,荀东杰再次叮嘱。说罢,他与副工长魏敏、班长冀玮一同拉起带有反光条的隔离带。“邻线未封锁,一直有车经过,必须做好安全防护。”荀东杰补充道。
几盏大灯将线路照得如同白昼,雪花在灯光下犹如道道利箭斜射而下,5名职工迅速开始上道作业。“哒哒”的马达声、“咚咚”的捣固声、“滋滋”的打磨声,以及伴着打磨声飞溅而起的焊花,让原本天寒地冻的现场变得“热气腾腾”。
“呜——”忙碌间,防护员李坚坚吹响口笛。大家迅速退到线路一侧依次排队站好。不一会儿,一列万吨大列呼啸而来。风卷着雪花打在脸上,让人睁不开眼;车轮碾轧着钢轨,震得地面微微颤抖。“每隔五六分钟,邻线就有一趟列车经过。我们已经习惯了,干起活儿来感觉不到冷,也不怕晃动。”肩上落满雪花的孙建宁说。
今年30岁的孙建宁被称为工区的“卷王”。通过率仅有10%的技师考试,他轻轻松松一次性考过。“‘学中练、干中学’是福生庄的传统。每日一题、每周一学、每月一练,我们只需按照规章把事情做完,成果自然就出来了,因为在福生庄工作的每一天都是在考试。”孙建宁笑着道出背后的“诀窍”。
8时30分,天已大亮,气温依旧很低,旁边的村庄里,猫冬的村民陆续起床打扫院落。荀东杰手持轨距尺弯腰测量线路,冀玮拿着机具松卸螺栓,韩旭操作液压起道器把钢轨撬起,李坚坚和另一名防护员程志国站在两端左右瞭望,现场包保的集宁工务段卓资山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赵军来回查看现场作业质量……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别看我们都是跟笨重、冰凉的工具打交道,但干的可是精细活儿,以毫米为单位,严格按照规章,决不能走样。”魏敏说,“福生庄不违章,违章不是福生庄。这是我们的理念,也是必须执行的标准。”
“不走样”是福生庄精神的核心要义。1948年成立至今,福生庄线路一工区的安全生产纪录跨越了3/4个世纪。荀东杰说:“安全是红线,规章是把控,决不能走样。”
作为工区第41任工长,荀东杰深感责任重大。“不走样,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传承。在福生庄,艰苦的是条件,但富足的是精神。职工都把工区当作家、把公事当作家事,这就是福生庄精神传承下去的希望和力量。”看着大伙儿干得热火朝天,荀东杰自豪地说。
原文链接:http://www.peoplerail.com/rail/show-1807-54478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