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天网如何“智”控铁道线?

来源: 人民铁道网 >发布时间:2025-09-12 作者:佚名

  天网如何“智”控铁道线?

  ——关于西安局集团公司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的调查

  西安机务段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运用视频监控系统盯控运输生产现场安全。曹 欣 摄

  串点成线,连线成网。绵延6400多公里的陕西铁道线上,20608路高清摄像头星罗棋布,如天眼全天候值守;60个专业信息系统高效联动,似灵敏的神经中枢实时响应——这张智能监控的大网实时管控现场作业关键和行车设备状态,为流动的三秦铁道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酷暑8月,走进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视频管控大厅,10个专业监控台位昼夜不歇,工作人员双眼紧盯着20608路高清摄像头传来的实时画面,鼠标在60个专业信息系统的数据流中快速滑动。

  “这些音视频装置是我们加强现场管控的利器。它们能快速捕捉现场作业和行车设备异常,让隐患‘一露头’就被摁下去。”西安局集团公司安监室工作人员说,“通过智能管控,我们抓生产安全的信心更足了。”

  千里之外,一屏“智”控。近年来,西安局集团公司坚持科技赋能,加大智能监控设备投入,建成了铁路综合视频系统、行车通信语音记录系统、车载音视频系统、现场作业音视频系统四大类监控系统和微机监测、车辆5T系统、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等60个专业信息系统,构建起一张智能防控“天网”,实现对生产现场智能管控。

  巡线“天眼”化身“瞭望哨”

  “事后救火”向“事前防范”转变

  “清涧县站,请按照Ⅲ级大风预警应急响应要求,立即检查4道53辆保留车辆的防溜措施。”不久前,陕北地区狂风骤起,西安局集团公司安监室工作人员通过远程监控系统指挥现场作业,及时消灭隐患。

  铁道线绵延千里、风险动态多变,如何推动现场管控从“事后救火”向“事前防范”转变?西安局集团公司以“天眼”为利器,让分散在各条线路、各站区班组的高清摄像头化身为“瞭望哨”,对每一项应急预警、每一条指令落实情况进行实时“盯梢”。

  “一旦通过‘天眼’发现危及人身与行车安全的苗头性隐患,工作人员会立即连线现场相关责任人,及时提醒或纠偏,迅速阻断风险源。”西安局集团公司安监室第五监察队相关负责人说。

  西安局集团公司编制了《视频监控分析作业指导书》,将突发性安全预警执行、各专业风险点、阶段性重点工作落实、季节性卡控关键嵌入视频监控的周、日、班计划内容,明确监控重点,提高远程监控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正值主汛期和暑运客流高峰“双考”叠加期,防洪隐患排查、线路设备防胀、暴风雨天气行车组织……这些非常时期的关键环节,是“天眼”紧盯的焦点。

  “各单位落实强降雨预警,有没有开展网格化巡视?设备隐患排查整治是否到位?通过‘天眼’一扫,便一目了然。”西安局集团公司安监室安全监察闫帅指着监控画面说,“对监控发现的每一个异常情况,我们都会记录在案,迅速督促设备单位整改,并追踪复查。”

  “铁面教官”及时帮教

  让标准化作业成为习惯

  让“千里眼”“顺风耳”真正成为隐患的“扫描仪”,西安局集团公司制定《音视频和信息系统分析管理办法》,清晰界定局集团公司、站段两级视频管控中心的职能定位——“现场监督要紧盯实时动态,过程把控要卡住关键环节,回审分析要挖深问题根源,预警响应要直达现场”,持续提升音视频分析管控效能。

  9个专业部室细化制定音视频管理制度、作业记录仪使用规范、专业信息系统运维细则,44个站段把“每帧画面怎么看、每条数据怎么分析”拆解到“看什么角度、抓什么细节、对比什么标准”,让分析人员拿着“放大镜”精准作出判断。

  在两级视频管控中心,摄像头如同精准的聚焦镜,紧盯线路、信号、供电等设备细微缺陷。

  6月22日,西安电务段指挥中心通过监控捕捉到一处隐患,咸铜线一处信号机绝缘接头槽窜出约20毫米;7月16日,监控人员通过“天眼”发现陇海线一处接触网设备隐患。2小时内,责任车间便完成了这两处风险的整治工作。

  西安局集团公司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让“天眼”、机车6A音视频、4G作业记录仪等音视频采集设备当起“铁面教官”。7月15日,西安工务段生产指挥中心人员通过监控平台发现,一名施工人员跳过了防护备品清点、时间核对等环节,简化了作业流程。事后,相关车间干部根据“抓拍”画面展开针对性安全教育,这名职工懊悔不已:“以后干活,标准流程一步都不能少。”

  海量数据赋能精益管理

  构建安全生产常态长效机制

  西安局集团公司不断提升数据分析精准度,形成长效防范机制,让海量的监控数据变成推动安全治理的“智慧大脑”。

  如果在监控中发现问题,区域监察队工作人员立刻“上门核查”,并在交班会上逐项分析,共同查找问题根源并制定整改措施;质量信息追踪、设备故障调查时,视频录像就是“铁证”,责任认定清晰无误;每周的《音视频监控周分析报告》准时送达专业部室,由主管领导限时督办整改,形成“发现—分析—帮教—整改”闭环。

  数据不仅是问题的“记录仪”,而且是推动管理升级的“催化剂”。西安局集团公司聚焦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各系统开展专项检查和靶向“诊断”。今年6月中下旬,专业人员集中回看10个工务段的钢轨焊接作业视频,像“找茬”一样揪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形成分析整改报告;7月初,对工务、供电系统轨道车司机的出乘作业视频和GYK数据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复盘深挖根源,及时补上漏洞,清理不合理‘土规定’,用精益管理理念优化作业流程、补强防控手段,我们已经逐步构建起‘技术监测—责任追溯—机制改进’的良性循环。”该局集团公司安监室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该局集团公司通过“天网”分析,下发分析报告32期,催生出一批长效防控机制。

  如今,三秦铁道线上的“天网”越织越密、“天眼”“顺风耳”明察秋毫、灵敏精准。摄像头360度无死角“站岗”,关键环节有人盯防,隐患一经发现便能在第一时间整治。这张由科技与责任织就的防控网,护航着每一趟列车的顺畅运行。